此次貝瑪藏坊展出一尊老旃檀佛
由於來參觀的都問了這尊佛像是誰?基於此特別加以介紹!!
在五台山大螺顶寺內有座旃檀殿
殿座六角台基,上部六角重簷攢尖頂,似六角亭,作為殿建,在五臺山寺廟中別具一格。殿內的佛像立於佛壇之上,故稱旃檀佛。
這是因為:佛教傳說,釋迦牟璧道後,到忉利天為他母親講《羅漢經》之前,弟子們為了讓佛祖的影像永遠存留在人間,便請佛祖站在河邊繪像,由於對佛祖的尊崇,人們不敢用目光直視,畫像師只得照水中的影子繪形,臨摹時自然連水的波紋也照樣畫上了。
後來人們照畫零璧其像,故有“照佛”一說。據說,世界上第一尊“照佛”是用旃檀木雕刻的,所以“照佛”又被稱為“旃檀佛”。從此以後,凡是塑造這種形態的釋迦牟尼像,不管選用什樣的材料,一律統稱為“旃檀佛”。故此殿的立佛叫作旃檀佛,這座六角形殿便被稱作旃檀殿。
五台山有108座寺,如果是由於時間的關係,
一定要去參拜寺院首推的第一座寺院就是「黛螺頂」,亦名「大螺頂」。
建於明代成化年間(1465-1487)。
黛螺頂是一座山峰名,而寺廟就建在峰頂上,所以稱「黛螺頂」。
據說乾隆來五台山,屢次欲登台頂進香拜菩薩,總被風雨所阻。
乾隆對黛螺頂的青雲和尚說;
五年後我再來時,一定要朝拜五方文殊,你替我辦這件事。
到了第五年,青雲果然想出辦法,模仿五個台頂的文殊菩薩;
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、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、南台頂的智慧文殊、
北台頂的無垢文殊、中台頂的孺童文殊。
合塑於黛螺頂的正殿~「五方文殊殿」。
登黛螺頂進正殿朝拜,等於朝拜五個台頂的文殊菩薩。
乾隆五年後來此殿進香,朝拜了五方文殊,並親筆提詩,刻在黛螺頂碑記的背後。這御碑就在「五方文殊殿」的左前方。
此後登五座台頂朝拜文殊菩薩叫「大朝台」。
登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菩薩叫「小朝台」。
因此有「不登黛螺頂,不算台山客」之說。
留言列表